乡村旅游策划方案「通用3篇」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通用3篇」

时间:2024-2-25 作者:成都活动策划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华与星成都活动策划公司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乡村旅游策划方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篇一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青川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四川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蒲江自贡庆典公司胶园农场度假区、成都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成都市眉山县观光农业、成都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广元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活动策划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篇二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1.1 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本杂志。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 M,Kangas J,Kurttilac 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 focused 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Albacete-Sáez C,Fuentes-Fuentes M,Lloréns-Montes F(2007)认为质量是行业竞争的一个有力优势,为了能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指导,为此开发了测量乡村旅游住宿服务质量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这对以后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laire Haven Tang, Eleri Jones (2012)以Adbenta公司开发的蒙茅斯郡的领袖项目为个案进行分析,并最终认为领导力在创造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Zahed Ghaderi,Joan C.Henderson(2012)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伊朗当地一个很受游人欢迎,并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最终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伊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Yasuo Ohe,Shinichi Kurihara(2013)认为日本本土资源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加强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开发的互补关系。
总之,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受欧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素的影响,国外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也属凤毛麟角,且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3)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结合、综合协调发展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进一步提升的主要路径;(4)个案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因此,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普遍指导性有限。
2 国青川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针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与完善。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本文选取了2007至2013年6年间相关论文13篇,文章集中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
2.1 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吴必虎等(2007)从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三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胡敏(2009)指出转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徐福英等(2028)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成都庆典方案策划哪家靠谱等(2028)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途径、目标以及对策。
2.2 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黄震方(2011)深入研究了四川蒲江自贡庆典公司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的权能建设,认为社区权能建设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李月丽(2012)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了成都会务服务公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李玉新等(2012)以四川省成都会务接待公司市、蒲江庆典策划公司市、长岛县为例,认为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的典型路径。陈艳秋(2012)以成都市石榴红村为典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出了从主题形象、市场细分、项目策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帮助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郑耀星等(2013)通过分析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开发经营理念、产业链、服务理念以及乡村旅游标准等方面着手,融人生态理念的元素,以期为四川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刘战慧(2012)将都江堰市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都江堰市的实际,从实施体验式开发、构建价值链增值、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归纳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安传艳(2013)认为在成都庆典策划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四川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刘孝蓉(2013)认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确已进入瓶颈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的研究集中变现为:①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价值增值;②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扩展产业多种功能;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共赢;(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由单一关注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转向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4)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的研究视角过于具体,宏观综合性研究较少。
3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1 国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供参考的论文较少。S. Burak,E. Dogˇan, C. Gaziogˇlu(2004)通过全面评估沿海地区城镇化和旅游的影响,并针对爱琴海和地中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由于沿海含水层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岸线的多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导致含水层盐渍化严重,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土耳其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环境保护不断恶化。
总之,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且早已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制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城镇化背景下或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地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3.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2.1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我国因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呈现为城乡二元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国内部分学者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行一定研究。李坚(2007)在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中,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提出了民营经济为主,联合开发,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战略模式。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树花(2008)对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相处推动发展。安慧、魏皓严(2008)对城乡统筹下成渝两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做了研究,对城乡统筹下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其余专门针对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特定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更少,同时在城乡一体化中取得诸多成果的地区,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3.2.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最近几年有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增多。孔德林,黄远水(2009)通过探讨城市化对城郊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影响,揭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分层次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罗红宝(2013)认为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与新型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区域经济的突破发展、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必将成为红星[TEL:136 0806 8886]星乡村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模式。崔剑生,赵承华,王峰(2012)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青川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青川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13699091992 18908235072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