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2-14 作者:成都活动策划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成都出示温度计和成都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成都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成都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成都的气温:成都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成都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成都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成都的最低气温:成都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成都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成都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成都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成都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成都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
  (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
  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
  (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篇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1~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需要的,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数学思考:
  通过正负数的教学,培养数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3、问题解决:
  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初知正负数
  1.情景引入。
  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
  ①1路公共汽车在简阳宾馆站上来2位乘客,到亭林站下去2位乘客。
  ②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转走16名同学。
  ③小明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__元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2、揭示课题
  +2、-2前面的+叫做正号、-叫做负号,正号和负号与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
  二、沟通联系,再识正负数
  1.教学例1
  (1)情景呈现。
  师:五(2)班的孩子,刚在外面上完一节体育课,外面可真热呀!(课件出示32℃温度计),下课后他们喜滋滋地吃起了冷饮(出示0℃),这些冷饮是工人叔叔从冰库里搬出来的(出示温度-23℃)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改变教材中提供冬天气温的例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习,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板书:0℃、+32℃、-23℃
  哪种温度最高?
  (3)师: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
  小结:要找准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读数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归纳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师:瞧,黑板上有这么多正数、负数朋友了,谁来把他们分一分?
  归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负数正数)。
  三、读读写写,掌握正负数
  1.读两个海拔高度,请同学们互相读一读。
  2.读温度,先自己读一读,你们会把这些温度从高排到低吗?
  3.写几个正数和负数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信息化环境,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时无限的」
  四、链接生活,应用正负数
  1.提问: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用正负数表示的事情吗?
  (1)存折(课件展示)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意思?
  (2)刘翔在美国尤金精英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23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
  如果风速是+0.4米,你认为比赛的成绩会怎样?
  2.多媒体介绍负数的产生史。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从课外移入课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教材分析:
  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4篇
  一、概述
  1、《正数和负数》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
  3、“正数与负数”这节课是“有理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然后通过引言中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的实例,引出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并进一步介绍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4、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6、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2、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负数,要多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展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负数”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入“负数”。
  2、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研讨,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负数概念的引入。
  3、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具:电脑,ppt课件(或相应图片),投影仪。
  2、学具:地图册。
  3、多媒体教室。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5篇
  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认识正、负数,所以正、负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学情分析
  之前的数概念学习,学生较多的是在具象意义上认数,分数虽然是在抽象意义上认数,但借助整体和部分关系,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用分数表示相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正、负数的认识则属于更高的抽象意义上的认知,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1、经历正、负数的产生过程,感受数范围不断形成和扩张的生成发展过程。
  2、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
  3、结合实际情境经历数轴的产生过程,在数轴上理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0表示参照标准,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参照标准及其相反意义的量。
  这些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以第①个为例,相对“始发站一个乘客也没有”为标准进行比较,相反意义的量是“上来8名”和“下去6名”。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其它情境中都是相对什么标准来说的,两个数量有什么联系吗?
  二、联系生活并用正、负数表示。
  开始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0”来表示参照标准,用正、负数来表示参照标准两端相反意义的量吗?
  以前计数时0表示没有,测量时0表示起点,今天我们学习正负数中0又用来表示参照标准,0的作用真大啊。
  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约155米,这里以海平面为基准,是不是也产生了相反意义的.量?怎样用正、负数来表示?
  暑假里绵阳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8℃,和这么热的高温恰恰相反,珠穆朗玛成都华与星活动策划公司顶的温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关系却只有-38℃,-38℃在-20℃的上面还是下面,比-20℃高还是低?
  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例子吗?举例时想一想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0,什么为正,什么为负?
  小结:生活中凡是相对某一参照标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正、负数的应用
  1、结合班级中的正、负数生成数轴。
  师:同学们找找,我们班级里有没有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地方呢?
  师:如果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右边为正,左边为负,那同学们的位置是不是也产生了正、负数?右边A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左边B同学的位置呢?
  小结:从0向右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大。相反,从0向左位置为-1,-2,-3的同学离0越来越远,表示的数就越来越小。
  师:如果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向前为正,向后为负,那前边C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后边D同学的位置呢?
  师:我们再以“O”同学为参照标准,用0表示,约定斜前为正,斜后为负,E、F同学的位置用什么数表示?
  小结:我们把刚才横行、竖列、斜行的同学们的位置分别看做一条直线,参照标准用0表示,也就是数轴的“原点”;规定向东、向北、向右、向前为正,也就是数轴的正方向,画上箭头;那么向西、向南、向左、向后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在直线上用正、负数表示,每两个同学间的距离一样,这个距离也就是数轴的单位长度。
  师:比较一下,相对0而言,是-2更接近于0,还是+2更接近于0?
  四、总结:
  正数和负数在0的两侧,它们具有相反关系,这一特点也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体会一下。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负数的意义。
  体会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从直观形象的温度计出发,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数轴、直观形象的理解负数的意义。
  在总结中提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这熟悉的音乐和画面告诉大家,即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是?老师从这个节目中收集到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信息,并用温度计表示出来了(如下)
  (2)观察汇报:仔细观察这些温度计,你知道了什么?
  (成都是零上4℃,成都0℃,成都零下4℃)
  (3)比较,产生冲突。
  引导学生任选两个城市的温度做比较。
  当有比较成都和成都时,师故作狐疑:成都和成都的温度不一样吗?让学生再次强调,一个是零上4摄氏度,一个是零下4摄氏度。
  质疑: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表示和区分这种意义相反的量?
  (4)认识+4和-4,学习读写法。
  (5)练一练,及时巩固。
  说明:零上4℃和零下4℃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和区分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有局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需求,在这种积极的内驱指引下,主动学习开始了
  2、从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介绍吐鲁番和珠穆朗玛峰,引出海拔的认识。
  用逐层揭示谜底的方法介绍这两个地方。
  珠穆朗玛峰:这是一座山峰,这是一座世界成都拔最高的山峰……吐鲁番盆地:这是一个盆地,这是全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因为海拔的原因,这儿一天当中的温差特别大,所以那儿的哈密瓜特别甜……(一直揭示到学生能猜出答案为止)
  联系课件中的图,采用闪烁虚线的’效果让学生认识海拔。
  (2)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海拔。
  学生自主探索,用刚才学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认识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别表示它们的海拔。
  (3)巩固练习。
  3、比较发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交流后认识:每组的两个量都是相反的关系,如果把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来表示,那么另一个数就用负数来表示。
  (2)拓展认识,深化理解。
  引导讨论:生活中除了温度和海拔当中有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会有吗?他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课件出示,让学生思考汇报)
  引导拓展:同学们也有“如果”对吗?先小组里说一说,再交流、共享成果。进一步体会:生活在中一些意义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从而全面理解负数的意义。
  (二)分类整理,深入认识。
  1、分类,认识正、负数。
  (1)让学生移动帖纸分类
  +44-4+18-10-8+8844-155+3193-400
  (2)交流分法和标准,在交流中,认识正、负数,并板书数轴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正、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
  (1)自主拓展:实际上,不管是正数还是负数,并不是只有这些,还能再说几个吗?
  (2)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5+268-40–88.3+1030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
  (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xx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学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7篇
  教学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数轴的相关知识,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绝对值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的:
  1、教学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运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能将学过的整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相反数的概念,掌握相反数的.表示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
  4 、掌握绝对值的表示法,给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为进一步学习正数和负数加减法打下基础,为初中数学学习做准备,是衔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的重点是相反数和绝对值,难点是正数和负数及数轴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约6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正数和负数
  教学内容:
  完成例题,“试一试”及练习一a组的1-7题,b组的1-3题。
  教学目的:
  1、 认识正数和负数,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对相对的理解,培养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负数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出示气温图,说一说各数字表示的意思,找一找哪些是没有学过的?
  二、探究新知:
  1.师:你会读这些数字吗?试一试
  师:像-1、-4、-8……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为了和负数相对应,我们把以前学过的除零以外的数叫作正数,并可在前面加上符号“+”,读作正。
  2.自学课本第二页的内容。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正、负数的例子吗?
  3.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相关题目。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一a组的1-7题。
  第4题要重点订正。
  2.完成练习一b组的第1、2、3题。
  四、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负数,初步体会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会运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珠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负数,请看这是妈妈12月份家庭收支记录。(打开书)
  (二)设计记事卡
  1、观察收支记录,了解其中的`内容。
  2、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记录方法。
  3、提出“设计一张记事卡,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小组合作完成。
  4、交流设计记事卡。
  5、评价学生设计的记事卡,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用负数表示支出钱数的记录方式较简单。
  (三)典型事例
  师: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1、教师介绍教材中用正、负数表示的典型问题。
  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四)练一练
  1、让学生自己填空。
  2、先了解养鸡场的记录内容,其次设计表格,最后交流设计的表格,鼓励学生算出目前有鸡蛋的千克数。
  3、鼓励学生给自己家设计一张记事卡。
  (五)问题讨论
  1、先看图了解奶奶取款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2、讨论“结余—200元”是什么意思?
  3、推算一下奶奶卡上原来有多少钱?
  三、教学后记:
  通过吐鲁番盆地、楼房地下层等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记事卡,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正负数表示收入和支出,让学生明白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 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 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 教学例1
  ① 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 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 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 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 “℃”表示什么?
  D、 “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 “-”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 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 教学例2
  ① 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 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 认识负数。
  ① 联系16℃和 -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 什么是负数?
  ③ 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 什么是正数?
  ⑤ 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 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 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 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 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 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 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 思考:-2○3, 5○-5
  四、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0篇
  目的:
  1、通过观察、实践及谈话等活动,使幼儿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各种植物在春天播种后都会发芽、生长。
  2、培养幼儿对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关心爱护植物。
  活动安排:1、种植活动
  2、种子发芽
  活动一:“种植活动”
  目的:1、让幼儿亲自参加种植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种植一些植物(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了解种子种在土里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培养幼儿种植、照料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兴趣。
  准备:小种子:蚕豆、花生、绿豆、红豆等,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种子带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把小种子种起来。(自己选择器皿和种植环境),种好后带到幼儿园。
  过程:一、先请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种的是什么?
  二、选用的是什么材料?
  三、自己和爸爸妈妈是如何把种子种好的?
  四、和幼儿一起猜想(讨论)哪种生活方式的种子先发芽。(如:土里的、水里的、用纱布盖着的等)
  五、和幼儿一起把小种子放到自然角,请幼儿自己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它的变化。
  活动二:“种子发芽”
  目的:一、培养幼儿观察种植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等方面。
  过程:一、先请幼儿观察小种子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发芽了,有的小朋友的小种子没有发芽?”为什么(互相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
  三、请幼儿说说怎样照顾小种子才会很快的长大?引导幼儿发现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四、请幼儿细心的照顾小种子,并观察各种种子发芽生长情况。
  分析:此活动幼儿兴趣很大,由于家长工作的配合效果很好。通过这个活动幼儿更加喜欢到自然角观察了,发现小秘密就高兴地告诉我,从而在生活中幼儿丰富了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去果园摘过水果吗?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获呢?
  2.美国作家盖尔.布兰克也去果园摘过桃子,想知道他特别的经历和感受吗?咱们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吧。
  3.板书课题,齐读。
  4.揭题:“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婆家 树荫 跳跃 欢吠 沁人心脾 根深叶茂 馋涎欲滴
  小心翼翼 蹦蹦跳跳 掏钱包 沉甸甸
  6.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
  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课件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作者夫妇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课件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华与星……)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五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多次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大黄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大花猫也旁若无人的躺在钱箱旁。)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和猫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
  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
  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4.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五、拓展延伸
  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像绵绵的细雨洒落我们的心底,滋润我们的心田。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子 —— 自 采 —— 三里路
  迎客领路 亲手摘桃 如数付款 愉悦返程
  《信任》一课自评
  《信任》一课上完后,我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问学生: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中心句“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悦。”再从中心句切入,让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其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最后让学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红色的箭头等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从“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词中去体会“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在珍视亲手采摘的果实的同时,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次整体阅读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我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2篇
  一、活动主题
  锤炼教学基本功、打造高效课堂
  二、活动意义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导红星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上,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三、工作目标
  开展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重点是进行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要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导学练案为抓手,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促进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我校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四、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陈 纯
  成 员: 春
  五、具体任务
  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主要包括说课和讲课两个环节。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学情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过程设计等。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观念(是否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特别是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仪态、教学互动、教学示范和实验操作等方面。
  六、时间安排
  按照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8-9月)
  20xx年9月上旬,学校召开教师大会做好宣传动员,进行工作布置;20xx年9月中旬至10月, 各教研组认真落实活动的学习、宣传和方案制订工作。
  2.活动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4月)
  20xx年10月,语文、数学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并推荐优胜者参加学校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其他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并推荐优胜者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展示活动。20xx 年11 月,学校组织开展语文、数学学科校级教学比武活动,并推选优胜者参加县级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其他学科开展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并做推荐县级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人员工作。教导处、各教研组做好活动过程资料的搜集归档工作。
  4.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20xx年5月底前,根据比赛结果,评出学校各科比武的先进个人,召开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评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六、活动要求
  1.广泛动员、全体参与。全校所有教师都要开展教学比武活动,都要参与说课、讲课活动。教导处要建立教学比武活动制度和相关机制,保证全体教师参加到活动中来。
  2.注重过程、夯实基础。各教研组要通过开展说课、讲课、评课、拜师学艺、课后反思等专题活动,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为真实反映教师教学基本素养。
  3、认真开展。 教学比武活动按照学校活动方案认真开展,经过评选,学校将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级比赛,
  4、充分准备。教师在讲课前,需打印该课题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交给评委作为评价讲课和说课参考。
  5、严肃纪律。 教学比武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根据活动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对每位教师的讲课和说课进行量化评分,并按得分予以评奖。
  七、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王世兵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检查、指导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分管教学副校长陈纯协助校长做好督促检查工作。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2.强化校长责任。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重心在学校,核心在校长。校长要率先垂范,亲自主讲改革课,亲自参与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推进依托“导学练案”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领导和组织好学校比武活动,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取得实效。
  3.建立考评机制。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一位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作为学校向厉山中心学校推荐、评选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学校开展教学比武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4、开展表彰奖励。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结束后,学校评选3名教学能手(语文、数学、综合学科各1名),并颁发优质课奖。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讨论明确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商量,换位思考,才能避免矛盾,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
  难点是主题的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教室。刚到门口,突然,“嗖”的一声,一个粉笔头飞了过来,不偏不倚打在老师黝黑的脸上……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亮出结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若无其事地擦了擦还在微微发麻的脸颊,弯下腰捡起那还在地上跳动的粉笔头,轻轻地放入粉笔盒,面带微笑地说“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美好啊!可是有一件事由于处理不当给双方带来了伤害。
  老师板书:羚羊木雕。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每个人物的形象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三、讨论交流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情感。
  四、再读课文联系自己,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或“父母”你会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续写“我回家之后”(注意关键词:沟通、和谐)
  「板书」
  要回羚羊木雕──伤害
  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 沟通 商量 换位思考──避免矛盾 和谐相处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5篇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 (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6篇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创编儿歌。
  2.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游戏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泡泡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大胆讲述
  1.师(神秘的口吻):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有趣的锦江,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吹泡泡,让教室里充满泡泡。)小朋友睁开眼睛,快看是什么呀?
  2.师: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用各种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泡泡)我们一起捉一个大泡泡吧,再来捉一个小泡泡。
  3.师:快来看看,我们的泡泡上还有颜色呢!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观察边回答.随着幼儿回答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4.师:小朋友去追一个泡泡,看看能不能用手捉到它。你们捉到泡泡了吗?泡泡哪去了?
  二、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
  1.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边表演)
  2.师:泡泡的颜色是怎样的?(五颜六色)教师小结:五颜六色真漂亮。
  3.师: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就怎样了?(泡泡不见了)教师小结: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咦?泡泡不见了!
  三、再次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老师把刚才我们和小泡泡做游戏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一听。(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教师用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
  四、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吧,我们全班小朋友手拉手,变成一个大泡泡;再向圆心走变成一个小泡泡。(教师与幼儿一起,一边朗诵儿歌,一边表演。)
  2.师:我们的泡泡还能飞到哪里去?(将“飞到手心上”这一句进行内容替换。如: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头发上。咦?泡泡不见了!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滑梯上。咦?泡泡不见了!)
  3.师:小朋友说飞到哪里,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去。(依次请幼儿回答,然后边做游戏边朗诵创编的儿歌。)
  五、总结活动
  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泡泡液,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吹一吹、看一看,泡泡又飞到哪里去了,我们再把它编到儿歌里去,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看泡泡、捉泡泡、说泡泡,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发现后表达,在表达后提升,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内容,而且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特别是在创编环节中,由于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孩子们创编思路开阔,创编内容生动,整个活动淡化了“课”的痕迹。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汉源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汉源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汉源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汉源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汉源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汉源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汉源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8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84、85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通过对古代计时器的了解,培养爱国精神和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
  1课时—————————认识钟表和表面
  2课时—————————识读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
  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钟表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
  (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小芳。
  3、指导看主题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
  4、小芳是几时起床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挂钟)
  5、小芳7时就起床了,她有没有赖床?师:对,我们要学小芳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6、今天我们和小芳一起来认识钟表。揭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课件显示钟表图)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指给孩子们看)
  ②有2根针,长针和短针。(课件标注)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观察我们知道,钟面上有2根针,有12个数字。
  三、活动巩固
  自己画一个漂亮的钟表。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已经知道的了钟表的构成,那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白纸和彩笔,画出一个漂亮了漂亮的钟表好不好,老师看谁画的漂亮。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画表。
  3、收集出漂亮的表展示。
  四、知识拓展
  请学生看教科书85页“你知道吗?”部分并讲述,是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第二课时
  识读整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件非常有用的计时工具———表,那怎样用表来计时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学习
  (用钟面模型展示)
  1、先出示8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写出“8时”并教读法;然后出示3时和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3时和6时。
  让学生知道6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问: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钟都指着哪个数字?时针又分别指着哪些数字?然后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很快地看整时的时间?”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
  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认识时间的第二种写法。
  (1)、教师提问:“你知道8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吗?”当学生说出以后,再出示8:00,验证学生的说法。
  (2)、让学生想:3时和6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板书3:00和6:00。
  三、巩固练习
  1、师:大家现在都学会看表了,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小明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在什么时间都在干些什么呢?(出示图片)
  2、引导学生看时间和事件并将时间写在练习本上,练习对时间的书写。
  通过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9时,渗透一天有24小时。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9篇
  教学目标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成都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成都,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成都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成都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成都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成都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成都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成都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阳光朗照
  温静
  冬天的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绿
  清澄
  3)暖和安适
  a.成都三面环山,
  b.“放在小摇篮里”
  c.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成都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成都的“温晴”
  4)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成都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4、自由朗读课文(或课文部分章节)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古老的成都,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舍先生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心设计了景物构图,通过形象的语言,层层展现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节——5节
  思考:
  这3小节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顺序布局构图的?
  2、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乙:山坡上,小雪覆盖不匀,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C.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了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参考:略
  3、读下面的语句,揣摩红色字词的妙处。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参考:略
  4、小结:我们绘景时,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角度),通过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饰语、限制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状写客观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对客观之景要经过内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强调写景时不能修辞、词藻等简单堆积)。
  5、朗读第3——5小节
  6、从3——5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仿写它。
  7、小结仿写的注华与星:
  a符合句式要求,
  b运用相同修辞手法
  c尽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写出来
  8、片段练习:描写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写的五个注华与星。
  比较阅读
  1)
  比较《春》和《成都的冬天》的异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较好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异:《春》还从多种角度来描写,
  另描写的内容不同
  2)
  比较《成都的冬天》与贾x凹的《冬景》异同
  同:抓住冬天季节的特征,营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写。
  异:《成都的冬天》多成都山水的描绘,虚实结合。《冬影》多细节描写,有人物对话,实景较多。
  作业
  1)
  鉴赏自读课文37课《雪》第5节,分析作者如何构图和描写冬景的。
  板书设计
  成都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
  温暖安适
  无风
  北平朔风(寒)
  响晴
  伦敦重雾(暗)
  温晴
  热带毒日(热)
  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
  温静
  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绿
  清澄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0篇
  「教学目标」
  1、写一篇读后感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要联系实际,叙议结合。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读一读本次的习作要求,然后找学生说:我们本次的习作内容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二、解题指导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自己读完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要注意的是:
  1、认真读懂原文。
  2、为自己的读后感起好题目,例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学习要专心致志──读《学弈》有感。
  3、在读后感中要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内容。
  4、要抓住作品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体会,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有事例,这是读后感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具体。
  5、切忌写成检讨或过多地抄原文。
  三、出示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1、学生默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下发)。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2、 围绕思考题在组内讨论: ① 你要写的读后感的题目是什么? ② 组内几位同学互相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哪些内容令你激动,你的感受是什么? ③ 指名发言,针对童话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要说具体。 ④ 除《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外,我们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或课外的书籍都可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四、师生互相交流范文
  1、老师读一篇范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边读边点评。
  天渐渐黑了,我打开台灯,靠在暖气旁,读起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导入式的开头比较新颖,打破了一般读后感的开头模式。)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一天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多可怜的小女孩呀,寒冷和饥饿威胁着她。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我是多以同情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那寒冷的大街头上奔波,没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而我却在温暖的小屋里看书。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啊!(能够把原文的内容同自己的内心感受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揉了揉湿润的双眼,继续读下去……(照应上文,过渡自然)哧!一根火柴燃烧起来,冒出红色的火焰。女孩把手拢在火焰上,感到非常温暖,然而,她刚把脚伸过去,火柴却灭了。一根火柴的温暖太小了,可它在小女孩的心中却像一个大火炉。小女孩划燃了火柴,她看见烧鹅向她走来,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看见了慈爱的奶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在大年夜的晚上没有礼物,没有吃的,缺少欢乐与疼爱,连家也不敢回。我真想飞到她的身边,送给她一件棉衣,让她不再受冻;送给她两块蛋糕,让她赶去饥饿。(这种感受符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小作者善良而又纯真的童心。读来真实而又让人感动。) 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临死前,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原文内容与感受交替出现,巧妙融汇,引人入胜。) 这时,妈妈叫我吃饭,我眼里含着泪珠,坐到饭桌前,望着满桌的饭菜,我思绪万千,(眼里含着泪珠这一神态描写,既照应了上交,又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我是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给了我享不尽的快乐。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我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有同学们热情的帮助。当我在明亮的教室,听着教师讲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连生存的起码条件都没有。读书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同样是少年儿童,命运怎么会这样不公平!(用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小女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命运的不公平,这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的疑问,同时也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命运,只是因为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我会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结尾点中心,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立意很深。)
  2、学生在小组里读一篇自己找的有关范文。
  五、学生习作
  附:板书设计
  读后感
  一、简介作品内容
  二、重写感受、体会
  1、要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2、重点内容写具体
  3、切忌写检讨或抄原文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1篇
  教学目的:
  1、认知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听。
  师:好的,不过老师有一要求,请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好不好?
  生:好的。
  师:这时发生在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二、新课
  师:请大家先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斑羚这种动物!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这就是斑羚,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大家带上屏幕上的这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学生读课文。(允许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把课文内容了解了,也充分酝酿了,来哪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意见?说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身陷绝境——出现生机——成功飞渡——种群得救(老师板书)
  师: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老师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对课文内容熟悉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认为课文中哪个故事情节最让你感动?
  学生回答。估计很多同学都会找到斑羚飞渡这一情节。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斑羚飞渡这一故事情节让人感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一回事呢?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学生看课件。
  师:看完后你能给大家描述下你所看到的吗?
  学生描述。
  师:你能从书上找出是怎样描写第一队斑羚飞渡的情形吗?请大家看看哪些句子是描写小斑羚的,哪些句子是描写老斑羚的?
  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这两句描写斑羚很精彩,但是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大家认真找一找,找出让你最感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听,同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同学发言。估计出现的句子有: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斑羚那拨去了。”这句话令我感动的.是镰刀头羊本来应该在年轻那拨,但是为了种族的生存自己却了去了即将死亡的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我佩服它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师:说得好。……
  生: 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因为这句话说的是当斑羚群遇到危险时,老斑羚为了下一代的生存机会而心甘情愿选择死亡,它们的精神真让人感动,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这种精神也同样震撼了老师的心。
  生: 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撼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我读完这段话让我很感动,老斑羚在面对死亡时,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他为了挽救下一代的这种精神让我十分感动。
  师:你的话也感动了老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我没想到,老斑羚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感动于老斑羚对死亡的毫不恐惧。
  师:面对死亡,任何人与动物都会感到恐惧,老斑羚的精神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段写得很悲壮,彩虹象征了斑羚那种自我牺牲精神的纯洁高尚。
  师:说得真好,我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老斑羚们在面临绝境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为下一代做出牺牲是它们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铸就了种族生命的辉煌。那么大家能给我们总结出斑羚的精神来吗?
  师生归纳斑羚的品质。(出示课件)
  师:这一群可爱的斑羚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碧绿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地飞奔是多么惬意,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它们却飞来横祸,再上伤心崖边,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上演了凄美壮丽的一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归纳出是人的狩猎
  师:那么你对文中的猎人有什么看法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只要指出他们的行为不对即可,也可以有批评。)
  师:假如你是那名猎人,你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呢?
  生回答。(1、懊悔。2、对死去的斑羚的哀思。3、对幸存的斑羚的欣慰。4、对其他人的告诫。)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你能就“人与动物”的关系拟一条标语吗?(出示课件)
  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也拟了一条,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三、小结
  师:对了,刚才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不错。斑羚飞渡惊心动魄,斑羚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人类需要发扬的,但斑羚飞渡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刚才大家拟的标语可以看出,在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类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请记住并转告你周围的人: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师:大家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师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四、作业
  师:刚才大家以那名猎人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大家下去后再以小斑羚、老斑羚为例,替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请大家看大屏幕,今天的作业是(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出示课件)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2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3篇
  「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二、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四、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五、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二、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三、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四、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⑴ 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⑵ 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⑶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五、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西部博览城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关于水的谜语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4篇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锦江”“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锦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活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5篇
  教学模式:
  质疑-探究,解疑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红星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2.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红星。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6篇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7篇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8篇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新津庆典公司”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艺锦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29篇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66
  35○36 61○59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0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激发我校红星特岗教师深入探究新课改理念,潜心课改实践的激情,全面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特岗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的现实情景和客观条件出发,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活动目的
  1、促进教师努力构建实效、和谐、自然、本真的教学课堂,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过程。
  2、促进我校教师将新课程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为教师的成长和交流教育思想搭建舞台。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崔校长
  副组长:张校长
  组员:张主任孙主任许主任闫主任刘主任
  四、参赛对象:
  全体特岗教师
  五、活动安排
  1、时间:20__年6月(具体活动时间另行通知)
  2、地点:校会议室
  3、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的教学方案,它是体现教师的备课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一堂课的质量,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每位特岗教师上交所授一门课程的完整教案设计,如果同时教授若干门课程,可自行选择一门课的教案参评。
  六、评比要求:
  教学设计要符合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技能突出;体现过程与环节设计;教案规范,能体现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合理,体现教学反思。
  七、成绩评定:
  按照评委打分成绩,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确定。
  八、设奖安排:
  一等奖:1人
  二等奖:
  三等奖:2人3人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1篇
  课题:
  《都市精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揭示主题的写法。
  2、关注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先放腾格尔的《天堂》然后导入)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还有那洁白的羊群,这才是我们人类的天堂。在那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否也有这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舒乙走进《都市精灵》,去感受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展示目标: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圈点出疑难字词。 2、圈点疑难问题。 3、⑴、现代文学馆的“一景”、“一宝”、“一幸事”分别是什么?作者对此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⑵、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成都有没有?作者对此有什么感情?作者是怎样描绘在一些大都市里人与鸟、鱼、兽华与星相处的画面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深入探究:(一)、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在作者描绘的人与鸟、鱼、兽相处的.众多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二)、关注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 作者说:“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你认为人类有哪些霸道行为?应该怎样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与鱼、鸟、兽华与星相处?
  五、梳理总结: 作者面对某些大都市成为“孤城寡人”的现状,希望人类能有“与狼共舞”的远见和魄力,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2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红星,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1、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红星,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3篇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盒子,发现不同种类的盒子的不同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初步树立设计意识,培养简单的设计能力。
  《会变的盒子》这课,我抓住课题中的“变”字,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学习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过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形成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在轻松、自然、独立的学习氛围中,把教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浅入深地进行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获取学习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21页左上方的“小体验”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拆解旧盒子并反折成新盒子这一过程,探究纸张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了解纸盒各部位的作用,为制作纸盒娃娃作准备。接下来,教材通过六张图片,分五步介绍了如何用拆、画、剪、折、贴等方法制作纸盒娃娃。
  第22页展示了七幅学生作品。通过欣赏分析学生作品中哪些地方巧妙应用了本课所学,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运用哪些以前学过的制作方法,结合小纸盒原有造型,设计出有趣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课本剧中的角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是笔筒,杂物盒等小摆件。
  三、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折、剪、贴、画等基本方法并不陌生,在之前的美术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根据图示动手制作的经验,对纸盒造型有一定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工、装饰纸盒。但是,他们对于纸盒的基本构造,以及盒子是怎样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少有探究。学生对拆解纸盒抱有极大热情,但是能否把拆开的盒子反折成新的盒子,对他们将是一个考验。这一方法虽然有一定难度,但过程却其乐无穷。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四、学习目标
  1、通过生动直观的纸盒通关游戏和教师示范,经历独立拆解纸盒由立体变为平面的过程,由浅入深地了解盒子的基本构造。
  2、通过观看纸盒娃娃制作过程的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制作小熊划船的过程中,学习并复习用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把纸盒变成新形象。
  3、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七幅学生作品,补充学习卷和组合的综合方法。
  五、重难点重点:
  了解、改变盒子的构造,并设计制作出有趣的新形象。
  难点: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激活与引导。
  六、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盒子的展示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观看微课和师生合作探究,在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归纳拆、画、剪、折、贴的综合方法,达成目标2。
  3、在观察和独立思考中,回忆之前学习的卷和组合的方法,达成目标3。
  七、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评论(0)
  1、组织教学:
  师:欢迎同学们再次和老师一同进入多姿多彩的美术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的主角就是它——盒子!(板书部分课题:盒子)
  盒子有什么稀奇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它们都是什么材质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教具:盒子)
  2、观看课件:
  师:图片中古代和现代的盒子材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分别用不同的材质制成的,有纸质、金属、木质等
  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老师的魔术道具,一秒钟就可以变得不一样,不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喊出”盒子变变变!”(将盒子反折,露出小鸟的形象。)
  神奇吧!你也想给盒子来个大变身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会变的盒子。(补充完整课题:会变的盒子)
  「调动学生兴趣,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精神准备。」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
  1、纸盒游戏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关于纸盒的通关小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初级难度:数数盒子一共几个面并标出来。
  生:展示盒子的六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
  师:中级难度:请你拿出一个纸盒,迅速把它展开变成平面的,你还能找到之前的六个面吗?试着标一标。
  生:迅速拆开自己搜集到的一个纸盒,初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
  师:高级难度: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再把它反折成一个新盒子吗?想想为什么要反折盒子?
  生:反折纸盒,在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并在活动中了解纸盒展开图与盒子的关系。
  师:盒子的外部布满了活动策划,比较光滑,不易上色;而盒子内部展开的平面图就像天然的画纸,便于绘画。(通过对纸盒进行“展开→还原”的活动,初步了解简单的设计与制作盒子的基本方法。)
  2、提出质疑
  师:除了红色部分的六个面外,白色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纸盒平面图)
  生:连接、加固。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
  1、师生合作
  师:老师也想仿照着做一个小熊划船的纸盒形象,可是看起来很单调。你能想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加饱满艳丽吗?
  生:因为老师只用到了纸盒的两个面。加船帆、号角、海浪。
  师:讲解剪的方法。留一个面上的图案不要剪,其他面上的图案沿着轮廓线剪开,不要剪掉。
  剪、折、贴好盒子。小熊终于扬帆起航啦!
  同学们还有哪些创意?还能用哪些制作方法?(观看课件)
  生:卷、组合。(板书:卷、组合)
  相同纸盒横着设计、竖着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
  2、欣赏学习
  欣赏课件:优秀作品。
  「通过小组研究、实践,发现更多方法及问题。相互启发构思,为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4「作业」实践创新
  1、明确作业要求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那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师:看作业要求。
  运用不同纸盒进行大胆组合与创作,可以合作或独立操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合作能力,通过巧妙利用纸盒的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评价展示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将变身后的纸盒拍照上传至微信群。
  师:展示各小组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在微信群和课堂上分别进行文字点赞评价和口头评价。
  生:学生互评,点赞加笑脸。
  「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展示并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述。」
  师:到底哪个同学的作品才是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作品呢?评选截止至今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评价和点赞。
  生:学生谈收获。学生课下继续评价。
  「通过微信网页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拍照展示与评价,实现家校互动的一个平台。」
  3、总结
  师:经过我们的巧手、巧心,即将被抛弃的盒子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生活中有许多废旧作品,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4篇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丰富,充实,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基础,智力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时要突出分析以下几大问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详解难点。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有效地利用历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举例法,比较法,归纳法等,这样可以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读写结合、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
  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做好了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归纳的一种活动。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长期积累。教学反思虽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于最后,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35篇
  摘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已经紧锣密鼓,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其教育的思想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质为纲,作为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的物理教育,应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
  一。在物理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素养,知识经济的时代,物理也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因此,人们不能不对教育有新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教学在前进,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去攀升新的高度。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当前学生能力的发展缺少应有的知识储备,而国家课程的一统性在这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为解决国家课程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学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
  1.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1.1思路设计。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
  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巩固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1.2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红星,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勃的。
  2.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2.1 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问题的解决。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较复杂些,因此需要有意识的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出试题法就是让学生编写物理试题,来掌握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老师事先定好格式和内容,并提出试题质量要求,要求有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出的试卷先交老师审阅,然后互相交换做试卷,谁出的试卷谁批改,由于在自考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掌握考与评的主动权,因此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自然形成了。
  通过出试卷,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通过评选优秀试卷,给出题人以极大的荣誉和鼓励,也给其他同学很大的启发,促进了学生们去寻找按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的习题,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自然转变。
  2.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经历与操作,引导学校积极参与试验过程,关注学生试验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等应该是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摸索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过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规划。教学设计最总还是靠老师在课堂的导演下完成的,是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
  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即依赖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我们可根据教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让老师有发挥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与备课是有明显区别的,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的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设计的核心为“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提出的依据)设计、“问题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支持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工具”设计。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总之,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3699091992 18908235072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