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节庆活动对推进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思考

城市节庆活动对推进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思考

时间:2020-12-31 作者:成都年会策划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绵延不绝。然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亡之中。如何把举办城市节庆活动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既使节庆活动彰显特色,又让民俗文化推陈出新,达到两者的共赢共荣,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及问题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它具有集体性,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1、我国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指导方针。同年12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由此,掀起了我国近年来民俗文化保护的高潮。目前,我国的昆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等四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大类,共1028项。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在抓紧制定,它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2、 我市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现状

  我市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主要通过节庆活动和普查研究两个途径进行。

  在节庆活动方面,我市自1997年以来,已先后举办南湖民俗文化节、南湖船文化节、江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突出地域性、民俗性,先后推出了赛龙舟、踏白船、水乡婚典、荷花灯会、莲泗荡网船会、新塍民俗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一批民俗文化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节庆活动按照常年化办节的理念,围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挖掘传统文化,举办了一系列闹元宵、过端午、中秋赏月、欢度重阳等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重新走进了百姓生活,如端午节期间,市民又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之风。可以说,我市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一直没有间断,越韵吴风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

  在普查研究方面,我市通过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了解和掌握各地民俗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95678条,调查项目8979个,涵盖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共走访了传承人(老艺人)8664人,编纂文字资料210册计965万字,拍摄照片1.7万余幅,录音368小时,录像748小时,音像资料931盒,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642件。通过普查,一批珍贵的民俗资料得到挖掘和整理,为我市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记忆。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4项。全市现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个,嘉兴市民间艺术之乡15个,已命名市级特色文化镇17个。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四川省民间艺术家8人(2人已故)、嘉兴市民间艺术家28人。

  3、民俗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畸形发展等因素的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一大批民俗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其主要原因是保护意识的缺乏和保护机制的缺失:一是思想意识上普遍认为民俗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二是认为民俗文化是民间的文化,应由民间自发地传承;三是认为很多民俗文化带有宗教色彩和迷信成份,政府应少干预;四是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不够健全,而民间传承自身也受到了经费、人才的限制,由此造成传承的断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民俗文化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民俗文化就要断绝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 城市节庆活动对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我们常常把节日和特殊事件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称为“节事”,共分为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政府)事件以及私人事件等七大类。

  城市节庆活动通常由政府主办、部门协力、各界支持、群众参与,它要素充实、资源丰富、传播广泛、影响巨大。城市节庆活动有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知名度,发展城市相关产业,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举办城市节庆活动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城市节庆活动能促进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城市节庆活动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它调动了社会各方资源,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对外传播。举办城市节庆文化活动,有利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搭建一个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便于群众更深入地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离开了城市节庆这个舞台,缺少政府的扶持引导,容易陷入自生自灭的危险境地。因此,城市节庆活动对民俗文化传承具有挖掘、保护、展示功能。如南湖龙舟竞渡是嘉兴历史上端午节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当时的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其盛况后,分别赋《烟雨楼观竞渡诗》、《五日南湖观竞渡诗》。1775年(乾隆四十年)以后,民间耗资极大的龙舟竞渡次数逐渐减少,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终于成为“绝响”。清朝的衰落,加上当时嘉兴接连几年遭遇灾害,南湖龙舟竞渡成了嘉兴百姓一个遥远的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龙舟赛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以龙舟竞渡、民间祭礼习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嘉兴端午习俗得到进一步恢复和传承,已连续数年举办了江南(国际)龙舟邀请赛、“五芳斋杯”嘉兴市龙舟赛等,南湖竞渡又成为嘉兴端午节期间的一件盛事,这正是以节兴文的一个很好例证。

  2. 城市节庆活动能重建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广泛认知。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大气候影响,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渐趋衰微,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或已经消亡,或束之高阁,文化传承艺人和民间艺术家也渐渐老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民俗文化在年轻人中印象越来越淡化,认知度也越来越低。而城市节庆活动却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它强烈的现代感和强大的传媒手段,吸引了老、中、青、少几代人的眼光。把民俗文化与城市节庆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便于在民俗文化的展示过程中加强对下一代的优良传统教育。因此,节庆活动有利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宣传、引导和教育功能。今年我市将举办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编写了《我们的节日·端午》市民读本。民俗文化以节庆活动为契机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城市节庆活动也有利于我们对民俗文化的辨识和认知。如,莲泗荡网船会,是江、浙、沪及嘉兴本地一些渔民、船民在莲泗荡举行的祭祀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忠的活动,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有祭祀、舞龙、打腰鼓、打莲湘、扎肉提香炉等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的活动自1958年以后不再举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民间香火才重新燃起,但总形不成一定的声势和规模。今年3月22日,当地政府首次直接参与举办网船会,共有来自江浙沪的60多个民俗团体前来参加,是近6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江南渔俗博物馆建成开放。去年,“网船会”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又申报了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认为带有迷信色彩而放任自流,到大胆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网船会成了江南最重要的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这是观念上的一次巨大转变。

  3. 城市节庆活动能推动民俗文化的改革创新。民俗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但优秀的文化如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她的生命力。城市节庆活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综合利用了政府的职能和资源,从政府层面推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活动的组织开展上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注入时尚的元素要素,吸引各个年龄段、各种喜好的人的参与,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相当有利。2007-2008年,我市举办了端午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裹粽大赛,开展了家庭裹粽对抗赛、儿童裹粽趣味赛、老外裹粽友谊赛和现场市民互动的裹粽吃粽比赛,花样百出、高潮迭起,既吸引了广大市民对民俗活动的关注,又丰富活泼了节庆活动的内容,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节庆活动对民俗文化具有一种改革创新的推动力,缺少了这种推动力,民俗文化就会失去一个强大的依靠。现在很多城市的文化节庆活动,正是因为缺少民俗文化的特色而停步不前,同样也有很多民俗文化,因为没有改革创新而衰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 以城市节庆活动推进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节庆活动的自身优势,利用节庆活动为民俗文化传承搭建平台、提供动力、形成合力,对于传承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民俗文化为节庆活动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丰富了内容,创造了活力,彰显出特色,为节庆活动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机遇。城市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可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因此,我们要以城市节庆活动推进优秀的民俗文化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1、节庆活动要搭建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平台。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传统的精华,对其进行合理的传承保护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把每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这是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一次重大革新,足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承民俗文化的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今年的端午节,我市将举办盛况空前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其规模、内容、形式都将是我市举办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以来史无前例,这是我市利用城市节庆平台进行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举措,将为我们挖掘端午传统文化和嘉兴地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搭建起一个崭新的平台。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受众在于人民,而责任在于各级政府,理应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地引导。选择城市节庆活动的平台对民俗传统文化进行展示,突出民俗性、地域性、独特性,必然为节庆活动的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承创造有利的条件。

  2、节庆活动要营造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民俗文化在节庆活动的平台上能否绽放出绚烂的光芒,还需要开展有效地宣传和营销。今年我市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将是一场充满民俗魅力的文化盛宴,她犹如一瓶好酒,正缓缓飘出醇酒的芬芳。如何让广大市民来关注节庆的焦点,感爱她独特的魅力呢?这就要引发一场猛烈地宣传风暴。除了发行《我们的节日·端午》市民读本外,目前,市民广泛参与端午文化讨论的故事和报道已经在报纸上陆续刊出,30万张充满传统意味的端午文化门符也将于近日送到市区的每个家庭。随着节日的临近,彩旗、户外活动策划等也将重量出击,宣传报道将形成密集的攻势,节庆的信息将传播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电波等传媒载体,以省内外、国内外为有效覆盖范围,通过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在一个关键节点上把城市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一并推出,做大做强对外宣传工作,必然会收到大容量、高密度、广覆盖的宣传效果。

  3、节庆活动要夯实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群众基础。群众的支持参与,是衡量节庆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市在策划节庆活动时,始终突出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2006年元宵节,我市在城南公园举办了闹元宵游园活动,共举办了书画赠送、卡拉OK大家唱、戏迷联唱、杂技表演、民俗展演等活动,短短一天吸引了八万多市民前来,中央、省、市电视台都进行了直播报道。2007年举办的南湖荷花灯会,设计策划了放灯许愿、观灯赏灯、戏曲晚会、灯谜竞猜等活动,坚持公益性,对市民不设门槛,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三天内5万多市民赏光捧场。2007至2008年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举办了美食一条街、市民裹粽吃粽比赛、民俗表演、群众合唱、诗歌朗诵等活动,增强互动性,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今年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我们进一步突出活动的群众性,设计了四大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包括全国龙舟赛、民俗表演大巡游、端午民俗体验馆、裹粽大赛、香囊制作比赛、民俗歌会、踏白船比赛、民俗摄影比赛等,各项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筹备中。民俗活动有群众基础,具亲切感、新鲜感,容易得到群众关注。把节庆活动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能看、能玩、能动,获得触觉、嗅觉、听觉、视觉上的多重享受,促进市民身心愉悦,从而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来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4、节庆活动要创新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模式。任何事物因其内部的矛盾性而不断进化,一成不变的东西会随着群众的审美疲劳而逐步改变或消亡,民俗文化也一样。因此,举办城市节庆活动,既要传承民俗文化,也要善于改革和创新。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1967年她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2005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端午祭期间,韩国和世界各地到江陵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正是因为她既保持了独特的民俗魅力,又创新发展了活动内容和形式。江陵端午祭活动丰富多彩,祭礼、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等作为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在每年的端午祭期间都会上演。除此之外,还有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庆祝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夜间活动,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等,这些既保留了传统魅力的民俗活动,又吸收了现代时尚元素的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也逐年融汇到端午祭活动中来,使这样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深深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我市近年来的节庆活动,也大量引入民俗元素,如举办传统江南水乡婚典、南湖荷花灯会、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等,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后的节庆发展之路,我们要合理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丰富内容,敢于创新,重视文化的活态性,尽力使那些珍稀的民间文化活起来、亮出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让地方文化向多元化、多态性发展,进一步展示城市深厚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当前,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下,民族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在不断继续,先进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相信通过节庆活动这个平台,一大批逐渐消亡的民俗文化形态将重见天日,一些文化艺人将受到更大的关注和保护,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会越来越慎密。把节庆活动和民俗传承结合在一起,必然会让我们对民俗文化的未来多一份期待、多一份信心。
13699091992 18908235072 发送短信